在整理本年招生简章内容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学校扩招了,也有些学校缩班了。

一番思量后,得出这个结论:扩招的学校是觉得可以开始响应应招尽招了,缩班的是只有这些生源了。接下来的几年,很多学校将不再爆表。学区房赛道正在消失。

消失的赛道

持续爆表的公办学校一般历年都是满招的,所以新一年级班数与6年级的毕业班级数会保持数字上的一致,除了像学军小学这样每届都是稳定的7个班外,其他小学一般都是毕业多少个班就新一年级招多少个班。如文一街2018年招5个班,2024年就是5个班;2019年7个班,所以25年也是7个班。如文三街2018年招收6个班,所以2024年招6个班;2019年招收4个班,所以2025年的招生简章也是4个班。

上面的描述,好像与往年的惯例无异。站在新的时间窗口,我们需要在文三街小学的升学信息里加入本年9月投入使用的文三中学教育集群这个新变量。规划54个班,其中初中30个班,小学24个班。对应的是初中每届10个班,小学4个班。因为是第一届开学,在实际上小学是可以有无限量的空余班级数可供刚兑的,且19年有2个班借读在钱塘校区,所以实际是腾出了6个班的师资力量。


学区房市场有一个不是很科学的现象,就是形成了通过对照过往的落户年限进行下一轮置业与置换的交易习惯。在平稳的市场,进出数据相抵,该年限是有一定参考性的。但若市场交投开始偏离正常值,落户年限这类滞后指标就不再具备对照价值,且容易把家长推入FOMO(错失恐惧症)陷阱,因此提早买房或者被逼提早进场。这也是自23年以来(《本年幼升小数据严重偏离正常值,不具备参考价值》)我们依旧统计但不再统一发布入学年限的原因。类似文三、学军这样以老破小为主的学区,幼升小适龄儿童的构成基本以新的置业家庭为主,原生的比例较少。上面的数据已不言而喻,即使是简单的线性年化,接下来几年新一年级的增量生源基本还坐不满3个班。

所以,我们可以打个伏笔:今年文三街小学幼升小的一表生数,会不会小于180人?

远在落户年限最夸张的23年,热门的星洲小学便开始了一表生刚兑且将21、22年调剂生源接回的操作。虽然这里有新校长新上任后的讨喜成分,但是如此严肃的事情必然是需要严谨数据来支撑的,如手上的数据信息已经告诉他接下来几年升学压力不大,才敢笃定的用“远水”救“近火”。

学区房的赛道效应消失了,就不需要跑步进场了。如果以前是买房没技巧全凭买得早,接下来就是越等房越好了。

回归的本质

过去这几年市场走得很难,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深刻的“心态重置”。

一、房产市场

在流动性泛滥的时代,我们购置房产的主要驱动力是“预期得利”。考虑的是能涨多少、转手速率多块、加多少杠杠的问题。同时在持有房产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附加的价值溢价,如学区溢价、板块发展溢价。

经过这四年的风险暴露,市场上的挂牌量激增,成交周期持续拉长,让很多人看清了纸面财富≠真实财富,流动性枯竭与资产缩水也是投资“回报”另一面的资本逻辑。

购房的需求快速从金融化、附加值泡沫化回归到了购房预算与家庭实际收入和现金流严格匹配的可负担性硬约束,以及附加值实用性至上的原则上来。

在预期上,不再随意想象投资回报,开始关心真实租金回报率。收获了保值以及稳定的现金流才是房产投资本质的经验与教训。

所以,当下的房产市场在消费端已经回归到了以居住为核心考量,投资预期降低,理性看待学区等附加价值的低欲望阶段。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需要降低对“救市”的预期。当初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调控,与当前为何救市,核心逻辑与成效考量边界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有效控制灰犀牛与黑天鹅,而非逆转市场长期趋势或拯救所有参与者。

通过保交楼,稳定了民生底线。通过扶持优质房企,防止了风险进一步扩大。通过降低首付、利率,放开限购等政策稳定了市场情绪。几个“了”下来,基本已经实现了“救急”的目的,但不会去满足那些“救穷”的幻想,如涨价去库存。救急不就穷是救市的执行边界。

二、学区房市场

“非必要不买房”是当下的新共识。房产在回归本质,教育也在回归本质。那么是哪些认知,让部分家长依旧在坚定的购置学区房?

以“分配生”为例

分配生改革,是中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的分配生选拔,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其素质分包含了含竞赛获奖、志愿服务、艺术体育等多种算法。初衷肯定是好的,鼓励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但在实操过程中,却会因为标准模糊带来校际间较大的差异。通过培训等方式获得的竞赛加分也扩大了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差距,滋生了人情往来的灰色空间。新的政策,评价标准简单直白,将选拔标准锚定在统一且透明的中考成绩上,剥离了人为干预的空间。这是经过理想化实践后的本质回归。

所以,分配生改革通过制度优化,表面是多元到专注的回归,实质是探索了一条教育公平的路线。在21年3月的《名校、菜校、分配生制度与教育公平、职业教育》里,我们就曾经说过,“在一定程度上分配生政策也是沧海遗珠计划,是优质人才的再发现”。

考试的作用是选拔,为国家筛选优秀人才。从这样的角度再进行换位思考,我们就可以明白,教育的路线,没有捷径可言。

但却总有一些声音,在做无意或者有意的引导,如“分配生都70%,还买什么学区房”。分配生70%是教育公平的进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让所谓菜中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但这不意味着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会被稀释或变得不重要。

我们来聊一下这个70%。

根据公开的官方数据,本年参考中考的学生人数为4.13万。结合市教育局《2025年市区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工作的通知》中的数据信息,70%实际指的是前八所传统意义的重高将本年招生名额拿出70%来平均分配给全杭州的各所初中。这部分合计为3528人,占毕业生人数比约合8.5%;其中前三所1377人,约合3.3%。一下子,大概率的70%就变成了小概率的8.5%或者3.3%,而且这种概率还不是靠碰运气就能得到。以中等规模大致500人一届的初中来说,如果这所学校没有学生最后没有实现通过裸考升入重高,想要获得这70%的分配生名额,至少需要在年级排前43名,前三所则至少需要排名前17。这也是符合人才复筛与再发现出发点的,分配生的实质就是为了尽可能不让这些没有经过开发的金子就此埋没。

试问那些轻飘飘的说要去菜中做凤头的家长,躺平的姿势下真有这个探囊取物的自信吗?

分配生政策解决的是机会公平,学区房解决的是“质量追求”的问题,两者是互补而非互斥。如果只是简单的用分配生政策来否定学区房的价值,实际是在低估教育的复杂性,也忽略了追求优质教育需求的合理性。

4、5月的时候,相信很多读者都吃过一个关于4X4的瓜。简单点总结,即使有来自优渥家族的庇荫,这些董小姐们也无法直接跨越高考的,还是只能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包装自己。中考与高考让这些家庭都无计可施,反向证明了它们对于大众的公平性。

我们都喜欢用事业有成来评价个人价值。在市场化初期,市场空白多、机会成本低是时代特征,所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成为了很多人不重视教育的一种认识。但眼下很多早期创业家所面临的窘境仿佛又在告诉我们,靠运气赚的钱也容易凭只有胆子的实力输回去。

中考和高考也被认为是“最公平的跃升阶梯”。以“六小龙”创始人为代表的创业案例,说明了在当前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下,通过教育可以弥补先天资源的差距,实现阶层流动以及在新的创业生态中获得发展的机会。

当然这种公平是程序性公平多于实质性公平,是机会公平而非起点公平,无法消除固有的结构性不平等。但如果没有中高考这样的制度,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可能会更加狭窄,阶层固化会更加严重。

“胆子够大”是一种历史语境。无论是创业还是普通的工作,优质的教育都可以让“胆量”变成“胆识”。知识密度所带来的结构性优势,能够让我们在每一场必要的冒险中有更清晰的眼界,做决定时有更高阶的认知与批判能力。这些都是优质教育所带来的竞争力“护城河”,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所以教育的起点应该从“先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开始。

《论语》曾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纠结以后的大学到底是选清华还是北大,上了小学又觉得好像浙大也还马马虎虎,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要不就浙工大吧。

这种教育规划是失败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它完全颠倒了目标与行动之间的系,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规律。用不切实际的空想替代脚踏实地的耕耘,用免责的妥协来替代帮助成长的可能性,最后收获“目标坍塌”。

每个进入二军或者重高的孩子,并非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开始大家都是普通的。所谓天赋,是家长像园丁一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恰如其分的阳光、雨露和支撑。帮助他们走好从“普通”走向“优秀”的每一步,是“精心培育与适时放手”的教育哲学。然后在每一个如幼升小、小升初、杭外摇号、分配生志愿、中考志愿、高考志愿的关键节点,依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匹配。家长的教育责任,是守护与激发孩子突破自我上限的勇气,实现“家庭的托举”。

购置学区房,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生态圈。分配生等政策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但并不意味着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一定要被稀释或变得不重要。政策在尽可能的拉平起跑线,却不是降低天花板。优质学校的师资、课程、学习氛围依然稀缺,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分配生等政策是多开了一扇门,可以补足先天资源缺乏家庭的孩子的上升通道。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基础阶段,优质学区所提供的资源稳定性,如在非智力因素的学习习惯、抗压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与引导,都能保持孩子在高中阶段的竞争力惯性,这是一种过程优势。

所以,有远见的家长购置学区房。政策是多变的,学区房所提供的价值是稳定的。特别是降价后的名校学区房,具有更强的确定性与性价比。

孟母的产品与服务

这些年,我们主要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与大家建立链接,同时通过付费的方式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前端筛选、后端增值的商业化服务模式。自21年至今,已稳定运行4年有余,客户口碑良好。同时24年以来的孟母三选捐款模式,同时还收获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自23年底以来,学区房市场总体平稳,没有太多趋势性的话题可供讨论。参照其他同业的做法,可以将过往的内容每年都翻一遍,毕竟每一年都有新的升学家庭,这种做法的确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力主原创的内容基调又不喜欢将说过的话拿出来重复显摆。

优质内容的作用在于有效率的减少信息差,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内容沉淀平台,可供家长自行查阅与吸收。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我们的学区房数据分析与百科网站(www.xuequfang.com)已经基本完成框架的搭建,可供新手家长朋友先行全面了解与学区房相关的基础信息。我们都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的问题,建立一定的认知树之后,家长朋友可能就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找到真正的问题,然后与我们展开沟通与交流,一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重构后的内容框架是开放的,这是我们对一直来期望的建立更科学、透明、专业化学区房内容生态的微小努力。

那么,服务的方式是不是也应该同步开放,客户是不是可以不再为“过程”付费,以交付的满意“结果”为导向?

所以,孟母的服务方式将由“专业提供定制化咨询与经纪服务”升级为“免费提供专业的学区咨询、经纪与房源挂牌、推荐服务”。

为客户提供学区房置业咨询,自14年以来我们已经专业从事了10年有余。在帮助客户抹平信息差,梳理好需求之后,实际问题就来到了房源端。是不是还可以提供更多更合适房源的推荐,以更多的了解、参考和选择。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步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早些年间通过孟母置业的家庭,这些年也都陆续初升高,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渠道帮忙匹配合适的买家。

买家市场,房子的卖点仅限于价格,是很难让人为心动的。相同的条件比价格,相同的价格拼性价比。区位、户型、装修、配套等细节都可以通过视频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内容视频化的道路上,我们还是新学生,是刚刚出发,还需要持续进行探索与实践。我们相信专注的力量,相信「孟母之选」这个栏目,能为大家呈现出高性价比的好房源,促进优质房源的高效流通。

让服务回归本质,从0开始;以专业创造价值,从来不负信任。